来源: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:2025-07-30
张掖古民居,连同寺观衙署、楼阁会馆等古建筑,是构成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环境的主要物质形式。这些古建筑承载着古老的记忆,穿越历史风尘,一步步走进了今天人们的视野。由于受到地理、环境、民族、宗教等因素的影响,张掖古民居风格独特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文化、科学和建筑艺术价值,并日益引起学者、专家的重视。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《建筑设计资料集》中,对张掖民居就有特别的介绍。
现存张掖古民居的建设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,建筑遗存则以民国时期为主。在多处老街区内,明清时形成的街巷骨架犹存,旧式居民院落中淳朴安然的民风隐约可见。位于文庙巷的古民居院落布局保持相对完好,隐堂街门的雕花门额,建筑工艺水平极高。据了解,这里原是民国时期张掖富商、进步爱国民主人士的故居。
张掖古民居的布局为北方“四合院”式,内院较狭小,正屋则相对宽敞、高大,用以供奉先祖牌位并依时献祭,谨遵“慎终追远”古训,故有“民德归厚”遗风。普通民居房屋多为一层平房,通常有二进院,中有腰门分隔。在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,现存有6处古民居院落,面积约2.7万平方米,其中张家大院的布局依然完整,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有街门、腰门、堂屋,左右对峙建有东西厢房。张掖古民居的街门均建有外向“檐廊”,目的是为行人或无家可归者提供暂避雨雪或过夜的场所,体现了深切的人本情怀。
张掖古民居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木梁架结构。墙体为泥坯砖填充,白灰饰面,属于就地取材,造价低廉,且防火、保温、隔音效果良好。个别民居也有采用青砖墙体的,那显然是富家营造。民居的柱、梁、屋架和楼梯等全部为木结构,并多采用熏烤方式形成炭保护层,所以可以历经百余年不腐。街门、腰门、屋顶多做卷棚或硬山两坡顶,有檐柱、金柱,也有做金柱加倒挂金钩的,檐椽、飞椽用斗拱或彩枋撑起,屋面为木椽铺芦苇秆加草泥抹面,保温隔热性能极好。尤其让人赞叹的是,民居建设中将木梁柱设在墙体内,并加壁尺拉结,类似现代的框架结构,极大地增强了房屋的抗震性能。
张掖古民居的雕刻装饰主要体现在檐口、门窗等部位,以木作为主。街门门斗多采用斗拱飞檐,枋板上下左右相扣,彼此之间错落有致,加以浮雕彩绘,工艺精湛,庄重典雅,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。木雕装饰多为汉民族常见的暗八仙、万寿牡丹、琴棋书画等吉祥图案,门额则采用浅雕题字,如“垂裕后昆”“诗礼传家”等,典出有故,字体朴拙,表现出不俗的文化底蕴。
张掖城区现存的古民居有20多处,主要分布在西大街甘州区法院办公楼以南居民区、青年东街文庙巷等处,劳动南街、西来寺巷、东街和税亭街也有零散分布。这些民居,在2010年11月2日被甘州区政府公布为区(县)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从2015年开始,娱乐老虎机加大留存古民居、文物古迹等的修缮保护力度,对大佛寺、泰真堂、明粮仓、总兵府、张掖老街和甘泉公园、明清街片区等集中成片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街区进行活化利用。同时,植入休闲旅游和历史文化展示等业态综合服务功能,突出街区地方特色、文化特色,真正让历史文脉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根系。
在古民居保护工作中,2021年,重点将当地将境内保存完好的十三处古民居被集中“腾挪”到一起,不仅更新了城市面貌,也重塑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。该项目后期运营中,将通过“旅游+文化”的纵向深层次融合模式,形成立体化的产业链,让这片充满乡愁记忆的古建筑群成为甘州城市更新后的璀璨新星。(李强)